民族问题化解之道:尊重差异,消除差距——郝时远做客155场科学与人文论坛 

  • 发布于 2014-06-04
  • 6715
时间:2014-05-29 16:41:37 来源:国科大记者团 作者:徐德金
郝时远在报告中 摄影/平爱国
李惠国主持本次论坛 摄影/杨天鹏
论坛现场 摄影/平爱国

5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人文论坛第155场主题报告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长助理、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研究员应邀作了《民族问题化解之道:尊重差异,消除差距》的报告,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副理事长李惠国教授主持论坛。

郝时远用发生在2014年3月的乌克兰克里米亚公投事件引入今天的报告主题,表明当今国际上很多重大事件都牵涉到民族问题,不容忽视。在此基础上,他谈了五方面内容:解决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任重而道远的共同任务、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是“苏联模式”吗、中国面对的民族问题、借鉴“国际经验”不能脱离实际国情、坚持和完善制度并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政策。

作为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共同任务,郝时远认为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和国际性。当代世界接近200个国家,有数千个历史性民族,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宣称已经有效地解决了民族问题。在这方面,中国政府的态度是“承认和尊重差异,缩小和消除差距”。郝时远认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我们应该吸取苏联的教训,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另一种主动选择,是符合中国历史和国情的另一种道路。

郝时远指出,中国的民族问题一是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二是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包括民族问题。他强调中国在这方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但不能脱离国情实际,照抄照搬。近来流行的“去政治化”、“文化化”、“去民族化”和“第二代民族政策”说就属于盲目推介“国际经验”。我们应该从美国、英国、印度、新加坡等国的做法中吸取教训,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在“平等、公正实践中实行‘差别原则’”。

郝时远着重指出,中国在这方面应坚持完善制度,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政策,这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他表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依法治国尤为重要,所以民族事务也必须纳入法律范畴运作。

在提问环节,郝时远和同学们就外来移民带来的人口的冲击、如何对待国内外来人口问题、新疆问题行了深入的交流。

延伸阅读: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创办于2003年4月,由中国著名科学家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倡导发起,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论坛邀集中国高层领导、外国政要和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就人们共同关心的政治、科技、教育、经济、外交、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研究国家战略问题,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致力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致力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

郝时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长助理、郝先生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民族研究》和《世界民族》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还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民族研究学科规划组副组长,中国民族学会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执行会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与民族史专家,著述丰厚。代表行住坐如《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帝国霸权与巴尔干“火药桶”--从南斯拉夫的历史解读科索沃的现实》等等。

责任编辑(褚晓玲)